中國百年陸軍軍服1905∼2018
從晚清到民國,再從北洋時期到國民政府,八年抗戰到國共對立,一連串的歷史戰爭使中國近代史顯得特別的波折,當中自然有許多精彩的故事,但是兩岸在翻拍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,幾乎都不重視服裝與道具,經常會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。現在一本專門介紹近代中國軍服沿流的《中國百年陸軍軍服》正式出版,彌補了軍服歷史的資料。
這是部嚴謹重製的「中國百年陸軍軍服」史。
本片涵蓋20世紀初期亟於從頹敗中振興的滿清帝國、群雄割據、內憂外患至兩岸分治的今天。其複雜多變的政治也影響軍服的多樣複雜。
內容簡介
自清季末造,內憂外患無日無之,令當政者深感西方船堅炮利,中國亟需變法圖強、仿效西方練兵,否則亡國之虞迫在眉睫。自此開始仿效西方軍制,重組新軍,中國之軍事建設始邁入現代化之路。而代表精神的軍服也呈現古今交錯、多變繁複的樣貌。
百餘年來中國歷經內憂外患迄今兩岸分治,軍服演變各有其特色,實不遜色於歐美等西方國家,且軍服乃軍隊士氣與精神象徵,卻因戰亂及政權之更替而少有系統整理。本書乃將清末至今日兩岸的代表性軍服做一系列整理,並配合原品或複製品,將軍服穿搭還其原貌,並採用左右頁相互對照比較的閱讀模式,期望讀者能從書中獲得對中國陸軍軍服百年來的演變有初步的認識。
這本書解釋了許多以往常見的誤解,包括「德械師」、「美械師」。在抗戰爆發前,國軍曾與德國有一段相當密切的交流,也洽談武器與軍服的進口,因此許多人以為,當時中央軍就是全面換裝德國式的軍服,稱為「德械師」,這些使得一些以抗戰為背景的電視劇,誤以為當的國軍制服和德國國防軍一樣。然而那是錯誤的。事實上即使是中央軍,也都鮮少拿到德國進口的裝備,頂多頭盔是德國式的,因此正確來說,稱為「德式師」較為合理
到了抗戰後期,大批美援武器引進,特別是在滇緬戰場的駐印軍首先接收,這也誤成另一個誤解,以為駐印軍的備與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服務完全相同,仍然並不正確,真正的駐印軍裝備經常是美式與英式混搭而成,而且依據實際作戰需要,會有國軍自己的調整,比如打綁腿的習慣,這可以增加行軍耐力,也能夠避免蚊蟲毒蛇鑽入褲管。
這本書也解答了軍服顏色的問題:為何有些抗戰軍服是藍灰色,有些卻是黃綠色?原來這仍是與當時國家財政困難有關,黃綠色的軍服是法定標準色,然而黃綠染料比較貴,而藍灰染料比較便宜,因此有些地方軍(比如川軍),以及抗戰中期最困難的時候,軍服就會以藍灰色居多。
作者介紹
作者簡介
吳尚融/本書作者、總企劃、影片導演)
1993年生於台灣省台中縣豐原市,籍貫河南省洛寧縣。畢業於亞洲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,服役期間在砲訓部擔任下士,現為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負責人。平日研究軍裝、世界戰史、訪談老兵,經常透過拍攝微電影描述許多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故事,於2017年著手拍攝《中國百年陸軍軍服》系列影片。
李良威/本書攝影、展覽企劃)
1993年出生於台灣省台中市,籍貫四川省,畢業於台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,現在為自由攝影師。兒時深受爺爺愛好攝影和反共義士的背景下,對國家歷史亦深感興趣,在《中國百年陸軍軍服》製作期間擔任總攝影師。除攝影的愛好之外,也喜歡復古的文化。
Write a comment
gBqsPxAZ (Thursday, 08 December 2022 12:55)
20
gBqsPxAZ (Thursday, 08 December 2022 13:20)
20